close
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藝術設計-藝術總論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一位纖維藝術家走訪歐美亞三大洲
詳實記載各國獨有的染織文化
詳實記載各國獨有的染織文化
手作×旅行×傳統工藝×當代藝術
生活中處處有「纖維」──凡是具備線狀的型態,都可稱作纖維。所謂的「線」來自任何材質,包括棉、麻、絲、紙、毛、金屬與化學合成,其透過編織、氈化、縫繡、染色等方式製成各種物品,本書即是關於纖維織品的藝術與文化。
作者康雅筑是一位台灣藝術家,專注於纖維藝術創作。她在這幾年的駐村及旅行中,尋找各國的染織文化,以織物勾勒心中的世界地圖,《織物地圖》收錄了其中八國。從加賀友禪染、有松.鳴海絞、美濃和紙,她感受到日本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柬埔寨的伊卡手染線、孟加拉的紗麗,則是極為珍貴的民間技藝;在寒冷的加拿大與歐洲,她看見羊毛氈的各種可能性,並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家們,運用多元媒材拓展纖維範疇的企圖,感到無比驚豔。
纖維可以是一種材料、一種型態,甚至是一種概念;當我們更認識纖維,其實也延伸了我們的觸覺感知,以及對生活的想像。
名人推薦
旅行是每個設計人的夢想,也是養分的來源。感謝作者康雅筑以她吸收的養分,培育出這璀燦的花園,讓我們看見織品世界的美好。
──方廷瑞.獨立服裝品牌Wow Bravo & Funky Rap方捷設計創辦人
以纖細的心思,開創藝術美學的維度。
──石瑞仁.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
不論是多年前見過的苗族蠟染布的精緻圖案,或是藏族用氂牛毛與羊毛編織的帳篷,都讓只有穿著大量製造成衣長大的我,有一種情不自禁的鄉愁。這本書的作者,用線串起了這些我無緣親自一一飛往的土地,紀錄了這個在後工業時代顯得如此夢幻的織物世界,弄得我也開始異想天開地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重拾那用雙手做事的詩意。
──唐青.唐青古物商行創辦人/創作歌手
超越界限,就是包容異己。透過作者視野遼闊的深度旅行,鋪展開世界纖維工藝與藝術的交織、串聯與精彩,值得你我細細咀嚼與探索。
──陳瑞惠.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時間與生活如同經緯交會,事件壓縮成就了平柔的綢,思想翻越卻立體了創作的臉。隨著康雅筑用專業與熱情鋪造的路線,不用踏破鞋也能看見她沿途採集的那些身懷絕技或古文明或當代。
──曹婷婷.爆炸毛頭與油炸朱利工作室創辦人
本書具有藝術家的善感文筆,旅行者的注視,手感創作者對技術工法的執著,是一本兼具學術、技術與欣賞的好書。
──潘小雪.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康雅筑
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現專職於藝術創作。
從小家裡就充滿了父親的篆刻書法與母親的編織毛衣,長期熏陶下,對藝術充滿了熱情與想像。大四那年,收到父親送的電動縫紉機,帶領她展開創作的旅程,此後轟隆轟隆運轉的聲音就沒有停過了。
2007年獲得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獎助計畫,展開兩個月的駐村生活,這就像是掀開了創作視野的篷幕般,給予她很大的啓發與衝擊。纖維織品宛如人生的魔毯,載她飛行萬里、遊歷各國。除了創作外,康雅筑也從事纖維藝術教育的工作,希望讓大眾對纖維織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創意與思考在藝術裡的角色,以及運用藝術的思維來回應生活。
重要創作經歷
2014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文化類獲獎
2014 台北藝術進駐:國內人才出訪計畫─泰國Silpakorn AIR PSG駐村
2014 「倒火」雙人展/溫哥華伊尼胥畫廊
2013 「漲跌循環」雙人展/香港藝術創庫畫廊
2013 「日和。紙ISSUE」個展/台南ISSUE 32藝術空間
2013 參與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駐地計畫」
2013 「動牆」雙人展/加拿大市立楓樹嶺藝術中心
2012 美國波特蘭美術館北美影像中心40秒短片獲評審獎
2012 「文化野餐」個展/國光國小藝廊
2011 「邊界渡口」個展/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010 「之於蓋覆」個展/土思藝廊
2010 美國尤里卡市意外藝廊「迎向綠世代展駐地計畫」
2010 「無形的身居」個展/日本岐阜文化中心
2009 參與屏東「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環境藝術駐館計畫」
2009 參與溫哥華「冬奧文化活動駐地交流計畫」
2008 「ACC亞洲藝術協會獎助計畫」於日本ARCUS駐村
2008 約旦「夏塔那國際藝術家創作營」駐村
2008 孟加拉「布里托國際藝術家創作營」駐村
2007 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2006/2007駐村獎助
康雅筑藝術作品網站:www.yachukang.com
康雅筑
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現專職於藝術創作。
從小家裡就充滿了父親的篆刻書法與母親的編織毛衣,長期熏陶下,對藝術充滿了熱情與想像。大四那年,收到父親送的電動縫紉機,帶領她展開創作的旅程,此後轟隆轟隆運轉的聲音就沒有停過了。
2007年獲得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獎助計畫,展開兩個月的駐村生活,這就像是掀開了創作視野的篷幕般,給予她很大的啓發與衝擊。纖維織品宛如人生的魔毯,載她飛行萬里、遊歷各國。除了創作外,康雅筑也從事纖維藝術教育的工作,希望讓大眾對纖維織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創意與思考在藝術裡的角色,以及運用藝術的思維來回應生活。
重要創作經歷
2014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文化類獲獎
2014 台北藝術進駐:國內人才出訪計畫─泰國Silpakorn AIR PSG駐村
2014 「倒火」雙人展/溫哥華伊尼胥畫廊
2013 「漲跌循環」雙人展/香港藝術創庫畫廊
2013 「日和。紙ISSUE」個展/台南ISSUE 32藝術空間
2013 參與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駐地計畫」
2013 「動牆」雙人展/加拿大市立楓樹嶺藝術中心
2012 美國波特蘭美術館北美影像中心40秒短片獲評審獎
2012 「文化野餐」個展/國光國小藝廊
2011 「邊界渡口」個展/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010 「之於蓋覆」個展/土思藝廊
2010 美國尤里卡市意外藝廊「迎向綠世代展駐地計畫」
2010 「無形的身居」個展/日本岐阜文化中心
2009 參與屏東「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環境藝術駐館計畫」
2009 參與溫哥華「冬奧文化活動駐地交流計畫」
2008 「ACC亞洲藝術協會獎助計畫」於日本ARCUS駐村
2008 約旦「夏塔那國際藝術家創作營」駐村
2008 孟加拉「布里托國際藝術家創作營」駐村
2007 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2006/2007駐村獎助
康雅筑藝術作品網站:www.yachukang.com
目錄
作者序──就從此起彼落的聲音開始
日本──身懷絕技的工藝傳統
三洲足助屋敷
有松.鳴海絞
美濃手工和紙
加賀友禪染
沖繩紅型染
柬埔寨──源於古文明的養分
常民的格紋布巾
伊卡手染線
皮影戲偶雕
孟加拉──古老美好的織布工法
織布村
傳統服飾紗麗
吉大港
古巴──貼近生活的熱帶風情
菸草產業
哈瓦那創作搖籃
Callejon De Hamel
探訪古巴文化
匈牙利──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佩奇摺紙藝術節
織品的新生命
卡蒂的羊毛氈畫
斯洛伐克──當代藝術的重要支流
迷你織品展
Danubiano現代美術館
立陶宛──由精湛技藝孕育而來的嶄新視野
考納斯雙年展
高布林織錦畫
羊毛氈工作室
加拿大──自然與都市互依的溫哥華
格蘭佛島
絲織工作室
Maiwa
纖維藝術節慶
東喜士定街
藝術家專題
回收毛衣編織壁毯
後記
日本──身懷絕技的工藝傳統
三洲足助屋敷
有松.鳴海絞
美濃手工和紙
加賀友禪染
沖繩紅型染
柬埔寨──源於古文明的養分
常民的格紋布巾
伊卡手染線
皮影戲偶雕
孟加拉──古老美好的織布工法
織布村
傳統服飾紗麗
吉大港
古巴──貼近生活的熱帶風情
菸草產業
哈瓦那創作搖籃
Callejon De Hamel
探訪古巴文化
匈牙利──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佩奇摺紙藝術節
織品的新生命
卡蒂的羊毛氈畫
斯洛伐克──當代藝術的重要支流
迷你織品展
Danubiano現代美術館
立陶宛──由精湛技藝孕育而來的嶄新視野
考納斯雙年展
高布林織錦畫
羊毛氈工作室
加拿大──自然與都市互依的溫哥華
格蘭佛島
絲織工作室
Maiwa
纖維藝術節慶
東喜士定街
藝術家專題
回收毛衣編織壁毯
後記
序
作者序
就從此起彼落的聲音開始
一直很喜歡派崔克(Patrick Suskind)的小說《香水》(Das Parfurm) 中,主角葛奴乙透過敏銳的嗅覺,以他聞到的味道,展開終其一生的旅程。
每個人對嗅覺的感受均不相同,同樣的味道在不同的時空裡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感觸,像是魔法般迷人性感。小時候,隔壁鄰居阿婆在搬家時,將年代已久的老裁縫機送給母親。當時年紀還小,不知道裁縫機如何使用,只對一小格一小格的抽屜感到好奇。當我拉出長長的木抽屜,看見裡面散落的線捲與半生鏽的裁縫零件,那夾雜著機油與毛屑的味道隨之撲鼻而來。對年紀幼小的我來說,就好似阿嬤的味道,一個舊舊的味道。現在再次打開那蓋在塑膠布下的記憶,就像是醇酒一般,越陳越香。除了歲月的味道之外,還醞釀著歷史的記憶與汗水的溫度,飄散著台灣經濟變遷與手工業時代的氣味。
在那台老裁縫機裡沉睡的線捲,對我來說就像是讓葛奴乙走火入魔的氣味,教我悠然神往。裁縫師在剪裁、縫紉衣物時,是怎麼挑選布料的材質與縫線的顏色?是選擇輕薄的蠶絲薄紗,還是溫厚的喀什米爾羊毛毯?要取用深沉的藍與墨黑,還是亮麗的螢光黃?編織師在捻線整經的過程裡,是怎麼決定纖維的種類、粗細,以及織品的結構、紋樣,該是苧麻纖維與芭蕉絲線的交捻織組?還是羊毛纖維與駝馬腹毛的搓揉氈化?
每一塊織品的發展過程往往是繁複曲折的,就像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在鋼琴前演奏無聲的《四分三十三秒》 ,觀眾由一開始的靜候,到三分多鐘時的騷動不安,直至四分三十三秒時,他起身致謝,完成演奏。這件作品之所以是行為藝術的先驅,並成為音樂界的絕世經典,不僅因為演奏的是前所未有的無聲樂曲,創下最長休止符的紀錄,也與當年的時代氛圍、音樂與藝術環境有關─他以全新的概念開創了這件作品,造就了這場音樂會的價值。
旅行就像是乘著織布所用的飛梭,在時間的累積與流逝下,由一條一道的纖維交織成一塊一塊獨特的織品。織品中的漏線與不平整,就是旅途的插曲與調味料。朋友總說我是不切實際地作夢,像是有一對翅膀,雙腳沒有踩在地上;我想,自己是有一顆貪婪的心,希望能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無論再遠的飛行距離、再冗長的候機時間、累積已久的疲倦與時差,總在踏上異地的那一刻起,被興奮與緊張感取代而消失無蹤。旅行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國家情勢與藝術風貌,對於記憶如此短暫的我來說,透過攝影讓鏡頭捕捉旅程中的點滴,是讓將來老邁的自己得以回憶的準備之一;旅途中收藏的織品與纖維,更藉由手與身體的觸碰,加深了記憶中的溫度;飛久了、看多了,視野更加開拓了,纖維和藝術就像是紡錘轉動時捻出的細線,宛如月老手中的紅線,縫繡在旅行地圖的每一個接合處。
「纖維藝術」(fiber/textile art)對許多人來說並不熟悉,但是「纖維」這兩個字肯定一點都不陌生。纖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早在石器時代就以動植物纖維作為日常生活物件與材料:各種植物的纖維,透過編捻綑紮等方式製成線繩,以及用動物的皮毛做成遮蔽身體的衣物。隨著技術與知識的進展,發明出各種不同的技術與工藝表現方式,在在顯示了纖維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縱使纖維容易腐朽、難以完整保存,在許多古文明的陵墓與神廟遺跡中,還是可以見到與纖維相關的圖畫、印有編織結構的陶製器皿,或是穿著織品服裝的形像雕刻等─纖維仍以另一種姿態被保存下來。
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皆包含了纖維,這裡說的纖維是指材質本身的型態。與纖維有關的技藝也因應不同的生活類型與需求,孕育出許多不同的樣貌,這也受到地理位置、氣候與經濟產業等條件的影響。纖維不僅在材料有多樣的選擇(例如:棉、麻、絲、毛、尼龍、橡膠⋯⋯)在技法的使用也相當繁複(例如:編、織、繞、纏、結、辮、縫、繡、印、染、氈化⋯⋯)裝飾性亦隨著文明的演進而更加講究,因此發展出不同文化的工藝(craft),這些工藝也留存著古老智慧的思想與美學。當工藝脫離了實用的角度、跳脫技法與材質的限制,著重於概念傳達、視覺意圖與心靈層次,即進入純藝術(fine art)的領域,使纖維有更寬廣多元的詮釋與表現,進而發展出更多的專有名詞。
纖維織品的歷史中,無論東西方均有編織畫毯的發展,但在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大量機器生產的物品欠缺美學價值,因此出現「工藝美術運動」(Art and Craft Movement),旨在強調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德國也在一九一九年成立包浩斯設計學校,在教育中提倡藝術與工藝技能的融合,發展出結合純藝術與應用美術的纖維藝術,並在許多先進國家持續發酵。七○年代,「纖維藝術」一詞在美國正式確立,這些去除實用功能意義的作品,加深了藝術的形式與創作概念:由地面走向牆面、由牆面走進空間環境,成為獨立的畫作、雕塑或裝置藝術,跨越傳統染織工藝的藩籬,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一環。
台灣的纖維織品藝術亦受到早期紡織工業的影響,編織工藝經常是從實用性質出發,直到在國外受到纖維藝術熏陶的藝術家們回國後,將纖維的觀念與編織的技法帶入教育之中,因而造就出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然而在台灣,許多人聽到纖維藝術一詞仍舊一知半解,對於究竟應該使用「纖維藝術」或「編織工藝」存有許多疑惑。由於我在求學時期專攻編織,因此對於纖維藝術的發展有種使命感,希望透過書寫個人的旅行經驗,以纖維切入,織出各國的地圖,讓讀者能輕鬆地認識不同國家與城市的文化、藝術作品、織品與創作環境,培養大家對於纖維藝術的鑒賞力。每一次的旅程不僅是為了遊覽,更重要的是,提供進一步了解纖維藝術與織品知識的途徑與方法,這是屬於纖維藝術家的觀察與見聞。
本書以纖維串起日本、柬埔寨、孟加拉、古巴、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與加拿大這八個國家的城市行旅,從不同的文化中,理解纖維織品與其生活的關係,例如日本與孟加拉的傳統編織技藝、著重日常纖維應用的古巴與柬埔寨,還有工藝與藝術並存交織的匈牙利、斯洛伐克與立陶宛,以及與當代藝術連結的加拿大,這些皆是親自走訪觀察後,從不同的範疇來介紹纖維織品的獨特性質。當文化、材料、技法與表述方式不斷發展與突破之時,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也應當超越藩籬與界限。
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尋找「線」的足跡,乘著文字與影像編製的飛毯,貼近纖維創作;旅途中的一絲一線交織成一布一疋,如此溫厚敦實。這些編織文化與纖維藝術跨越了不同的時空,同時容納了傳統技藝、生活美學以及當代藝術,本書的內容雖然帶有自我主觀意識與片面理解,但其目的並不在於定義藝術的種類、劃分差異、評定價值,而是以邀請的方式,讓讀者認識、了解並建立自己對纖維的認知與解讀方式。
旅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琢磨,有時舊地重遊依然充滿驚喜。有機會就揹起行囊,用眼睛、用身體,去感知、探索生活、世界與生命。就算沒有機會擁有一對翅膀,也給自己一個飛翔的理由,一個出走的開始。
後記
你是否發現在每個篇章的起始,都有一個小小的頂針,那是我在旅途中會特地尋找的紀念品。因為夠小,可以放在口袋裡,就算沒有行囊也可以帶走。它小巧、有著狀似鈴鐺的型體,是由傳統女紅縫繡時套在手指上協助推動針線的工具所發展成的紀念品,最基本的頂針就是一個金屬的平頂圓錐造形,其頂部與側面均佈滿了一個個凹槽。
每個地方發展出的頂針紀念品,普遍都是以當地的著名風景圖像、國家旗幟或徽章來表現,同時也很容易在頂針的內側,看到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或貼紙,但我其實不想讓收藏自異國的頂針都來自中國製造。若仔細觀察這些頂針便能發現不同之處,例如古巴的頂針,是手工製的陶頂針,上面有三猴「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雕刻,是正道的象徵,而我在古巴也常看見這三猴的形像;立陶宛是以當地盛產的琥珀石頭釘鑲在頂針上,很有當地的特色;位在北美、景觀壯麗的加拿大,則選用了森林裡的熊來象徵自然環境的力量。
若將頂針反過來,便是個容器,裝盛著行旅的痕跡,成為記憶的載體;它們就像是魔術師手中的小道具,可以從容器中無止境地抽拉出彩色的布巾,而我的旅途回憶就依附在其中。
每次自旅程回返,總會看著排列在桌面小櫃板上的頂針們,縱使隨著時間流逝,它們將慢慢被灰塵覆蓋,但是這日漸累積的灰塵,就彷彿由時間編織成的毛毯,細心地呵護著我的記憶。在看過許多不同國家與城市的纖維織品後,有時在接觸新的文化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腦海裡一件件來自不同地方的織物與纖維,會再一次地重新勾勒編排出新的地域版圖,以及彼此之間的文化連結。每回看到護照本裡又多出幾個戳印,就更覺得世界的廣闊與自己的渺小,而在每一次的返家之後,我總會淘汰一些堆積已久、鮮少碰觸的物品,那些具有實體的物件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藉由線所串起的故事與片段,它們幻化成無形且絕無僅有的色彩與布塊,妝點包裹著我往後的每一天。
如果讀者在跟著此書遊歷之後,發覺自己對生活周遭的織物產生了新的觀點,能夠挖掘出纖維的溫度與個性。那麼請以自己的方式編織自己的地圖,藉由纖維的指引,走向未曾想像過的旅程,開啟屬於自己的篇章。
此刻,從身上穿的衣物開始,尋找其中的一顆小扣子或拉鍊,就可以是打開探險的一個按鈕與入口。
旅程由「線」在開始。
就從此起彼落的聲音開始
一直很喜歡派崔克(Patrick Suskind)的小說《香水》(Das Parfurm) 中,主角葛奴乙透過敏銳的嗅覺,以他聞到的味道,展開終其一生的旅程。
每個人對嗅覺的感受均不相同,同樣的味道在不同的時空裡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感觸,像是魔法般迷人性感。小時候,隔壁鄰居阿婆在搬家時,將年代已久的老裁縫機送給母親。當時年紀還小,不知道裁縫機如何使用,只對一小格一小格的抽屜感到好奇。當我拉出長長的木抽屜,看見裡面散落的線捲與半生鏽的裁縫零件,那夾雜著機油與毛屑的味道隨之撲鼻而來。對年紀幼小的我來說,就好似阿嬤的味道,一個舊舊的味道。現在再次打開那蓋在塑膠布下的記憶,就像是醇酒一般,越陳越香。除了歲月的味道之外,還醞釀著歷史的記憶與汗水的溫度,飄散著台灣經濟變遷與手工業時代的氣味。
在那台老裁縫機裡沉睡的線捲,對我來說就像是讓葛奴乙走火入魔的氣味,教我悠然神往。裁縫師在剪裁、縫紉衣物時,是怎麼挑選布料的材質與縫線的顏色?是選擇輕薄的蠶絲薄紗,還是溫厚的喀什米爾羊毛毯?要取用深沉的藍與墨黑,還是亮麗的螢光黃?編織師在捻線整經的過程裡,是怎麼決定纖維的種類、粗細,以及織品的結構、紋樣,該是苧麻纖維與芭蕉絲線的交捻織組?還是羊毛纖維與駝馬腹毛的搓揉氈化?
每一塊織品的發展過程往往是繁複曲折的,就像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在鋼琴前演奏無聲的《四分三十三秒》 ,觀眾由一開始的靜候,到三分多鐘時的騷動不安,直至四分三十三秒時,他起身致謝,完成演奏。這件作品之所以是行為藝術的先驅,並成為音樂界的絕世經典,不僅因為演奏的是前所未有的無聲樂曲,創下最長休止符的紀錄,也與當年的時代氛圍、音樂與藝術環境有關─他以全新的概念開創了這件作品,造就了這場音樂會的價值。
旅行就像是乘著織布所用的飛梭,在時間的累積與流逝下,由一條一道的纖維交織成一塊一塊獨特的織品。織品中的漏線與不平整,就是旅途的插曲與調味料。朋友總說我是不切實際地作夢,像是有一對翅膀,雙腳沒有踩在地上;我想,自己是有一顆貪婪的心,希望能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無論再遠的飛行距離、再冗長的候機時間、累積已久的疲倦與時差,總在踏上異地的那一刻起,被興奮與緊張感取代而消失無蹤。旅行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國家情勢與藝術風貌,對於記憶如此短暫的我來說,透過攝影讓鏡頭捕捉旅程中的點滴,是讓將來老邁的自己得以回憶的準備之一;旅途中收藏的織品與纖維,更藉由手與身體的觸碰,加深了記憶中的溫度;飛久了、看多了,視野更加開拓了,纖維和藝術就像是紡錘轉動時捻出的細線,宛如月老手中的紅線,縫繡在旅行地圖的每一個接合處。
「纖維藝術」(fiber/textile art)對許多人來說並不熟悉,但是「纖維」這兩個字肯定一點都不陌生。纖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早在石器時代就以動植物纖維作為日常生活物件與材料:各種植物的纖維,透過編捻綑紮等方式製成線繩,以及用動物的皮毛做成遮蔽身體的衣物。隨著技術與知識的進展,發明出各種不同的技術與工藝表現方式,在在顯示了纖維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縱使纖維容易腐朽、難以完整保存,在許多古文明的陵墓與神廟遺跡中,還是可以見到與纖維相關的圖畫、印有編織結構的陶製器皿,或是穿著織品服裝的形像雕刻等─纖維仍以另一種姿態被保存下來。
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皆包含了纖維,這裡說的纖維是指材質本身的型態。與纖維有關的技藝也因應不同的生活類型與需求,孕育出許多不同的樣貌,這也受到地理位置、氣候與經濟產業等條件的影響。纖維不僅在材料有多樣的選擇(例如:棉、麻、絲、毛、尼龍、橡膠⋯⋯)在技法的使用也相當繁複(例如:編、織、繞、纏、結、辮、縫、繡、印、染、氈化⋯⋯)裝飾性亦隨著文明的演進而更加講究,因此發展出不同文化的工藝(craft),這些工藝也留存著古老智慧的思想與美學。當工藝脫離了實用的角度、跳脫技法與材質的限制,著重於概念傳達、視覺意圖與心靈層次,即進入純藝術(fine art)的領域,使纖維有更寬廣多元的詮釋與表現,進而發展出更多的專有名詞。
纖維織品的歷史中,無論東西方均有編織畫毯的發展,但在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大量機器生產的物品欠缺美學價值,因此出現「工藝美術運動」(Art and Craft Movement),旨在強調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德國也在一九一九年成立包浩斯設計學校,在教育中提倡藝術與工藝技能的融合,發展出結合純藝術與應用美術的纖維藝術,並在許多先進國家持續發酵。七○年代,「纖維藝術」一詞在美國正式確立,這些去除實用功能意義的作品,加深了藝術的形式與創作概念:由地面走向牆面、由牆面走進空間環境,成為獨立的畫作、雕塑或裝置藝術,跨越傳統染織工藝的藩籬,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一環。
台灣的纖維織品藝術亦受到早期紡織工業的影響,編織工藝經常是從實用性質出發,直到在國外受到纖維藝術熏陶的藝術家們回國後,將纖維的觀念與編織的技法帶入教育之中,因而造就出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然而在台灣,許多人聽到纖維藝術一詞仍舊一知半解,對於究竟應該使用「纖維藝術」或「編織工藝」存有許多疑惑。由於我在求學時期專攻編織,因此對於纖維藝術的發展有種使命感,希望透過書寫個人的旅行經驗,以纖維切入,織出各國的地圖,讓讀者能輕鬆地認識不同國家與城市的文化、藝術作品、織品與創作環境,培養大家對於纖維藝術的鑒賞力。每一次的旅程不僅是為了遊覽,更重要的是,提供進一步了解纖維藝術與織品知識的途徑與方法,這是屬於纖維藝術家的觀察與見聞。
本書以纖維串起日本、柬埔寨、孟加拉、古巴、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與加拿大這八個國家的城市行旅,從不同的文化中,理解纖維織品與其生活的關係,例如日本與孟加拉的傳統編織技藝、著重日常纖維應用的古巴與柬埔寨,還有工藝與藝術並存交織的匈牙利、斯洛伐克與立陶宛,以及與當代藝術連結的加拿大,這些皆是親自走訪觀察後,從不同的範疇來介紹纖維織品的獨特性質。當文化、材料、技法與表述方式不斷發展與突破之時,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也應當超越藩籬與界限。
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尋找「線」的足跡,乘著文字與影像編製的飛毯,貼近纖維創作;旅途中的一絲一線交織成一布一疋,如此溫厚敦實。這些編織文化與纖維藝術跨越了不同的時空,同時容納了傳統技藝、生活美學以及當代藝術,本書的內容雖然帶有自我主觀意識與片面理解,但其目的並不在於定義藝術的種類、劃分差異、評定價值,而是以邀請的方式,讓讀者認識、了解並建立自己對纖維的認知與解讀方式。
旅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琢磨,有時舊地重遊依然充滿驚喜。有機會就揹起行囊,用眼睛、用身體,去感知、探索生活、世界與生命。就算沒有機會擁有一對翅膀,也給自己一個飛翔的理由,一個出走的開始。
後記
你是否發現在每個篇章的起始,都有一個小小的頂針,那是我在旅途中會特地尋找的紀念品。因為夠小,可以放在口袋裡,就算沒有行囊也可以帶走。它小巧、有著狀似鈴鐺的型體,是由傳統女紅縫繡時套在手指上協助推動針線的工具所發展成的紀念品,最基本的頂針就是一個金屬的平頂圓錐造形,其頂部與側面均佈滿了一個個凹槽。
每個地方發展出的頂針紀念品,普遍都是以當地的著名風景圖像、國家旗幟或徽章來表現,同時也很容易在頂針的內側,看到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或貼紙,但我其實不想讓收藏自異國的頂針都來自中國製造。若仔細觀察這些頂針便能發現不同之處,例如古巴的頂針,是手工製的陶頂針,上面有三猴「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雕刻,是正道的象徵,而我在古巴也常看見這三猴的形像;立陶宛是以當地盛產的琥珀石頭釘鑲在頂針上,很有當地的特色;位在北美、景觀壯麗的加拿大,則選用了森林裡的熊來象徵自然環境的力量。
若將頂針反過來,便是個容器,裝盛著行旅的痕跡,成為記憶的載體;它們就像是魔術師手中的小道具,可以從容器中無止境地抽拉出彩色的布巾,而我的旅途回憶就依附在其中。
每次自旅程回返,總會看著排列在桌面小櫃板上的頂針們,縱使隨著時間流逝,它們將慢慢被灰塵覆蓋,但是這日漸累積的灰塵,就彷彿由時間編織成的毛毯,細心地呵護著我的記憶。在看過許多不同國家與城市的纖維織品後,有時在接觸新的文化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腦海裡一件件來自不同地方的織物與纖維,會再一次地重新勾勒編排出新的地域版圖,以及彼此之間的文化連結。每回看到護照本裡又多出幾個戳印,就更覺得世界的廣闊與自己的渺小,而在每一次的返家之後,我總會淘汰一些堆積已久、鮮少碰觸的物品,那些具有實體的物件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藉由線所串起的故事與片段,它們幻化成無形且絕無僅有的色彩與布塊,妝點包裹著我往後的每一天。
如果讀者在跟著此書遊歷之後,發覺自己對生活周遭的織物產生了新的觀點,能夠挖掘出纖維的溫度與個性。那麼請以自己的方式編織自己的地圖,藉由纖維的指引,走向未曾想像過的旅程,開啟屬於自己的篇章。
此刻,從身上穿的衣物開始,尋找其中的一顆小扣子或拉鍊,就可以是打開探險的一個按鈕與入口。
旅程由「線」在開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04890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博客來中文書館為全台灣最大網路書店,提供文學小說、商業理財、漫畫、心靈、醫療保健、藝術設計、童書、親子教養、考試書等中文書,並有豐富特價書。博客來,書籍,中文書,圖書,網路書店,特價書,買書,66折,六六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